党群园地Party

通用技术新材展团亮相yarnexpo春夏纱线展

来源:米乐m6体育网址    发布时间:2025-04-28 12:13:30

  3月11日,2025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以下简称“yarnexpo春夏纱线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8.2馆启幕。本届展会展览面积2.7万平方米,8大专业展区汇聚了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的560余家优质纤维纱线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齐聚一堂,彰显纺织源头的创新活力。

  通用技术新材展团亮相yarnexpo春夏纱线展,以“创新引领,智向未来”为主题,通过互动体验、多媒体动态展示、产业链实景呈现等展陈形式,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双擎驱动的创新矩阵,系统化呈现从基础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垂直创新体系,彰显企业在绿色可持续材料研发、特种功能性纤维材料研发、纺织品检验检测、化纤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等领域的硬核实力,全方位印证了企业以创新驱动高水平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许坤元、党委副书记陈伟康、副会长李陵申、副会长端小平,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林琳,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纯、顾问杨峻等领导嘉宾莅临通用技术新材展位,对企业的创新产品及市场情况做了深入了解。通用技术集团科学技术创新与数字化部总经理刘海舟来到展位了解参展情况。通用技术新材总经理、中纺院董事长姜俊华,通用技术新材副总经理于捍江、副总经理李开占,通用技术中纺院总工程师李瀚宇等陪同参观并进行了详细介绍。

  展会期间,姜俊华介绍了通用技术新材在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规划及经营绩效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蓝图。通用技术新材成立于2020年,其核心成员单位中纺院成立于1956年,历经69年发展,始终引领行业技术变革,研究领域从传统棉毛丝麻拓展至化学纤维、生物基纤维及功能材料领域,形成了覆盖纤维材料制备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在2025yarnexpo春夏纱线展上,通用技术新材展团围绕行业绿色转型,展示了多项新技术、新产品。

  其中,莱赛尔纤维就是一大亮点。莱赛尔纤维以其环保、可降解的特性被誉为“21世纪的纤维”。其原材料来源于木材或竹子,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为物理过程,无化学污染。通用技术中纺院历经10余年研发,成功实现了莱赛尔纤维的国产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垄断。自2015年起,通用技术中纺院逐步推进莱赛尔纤维的产业化建设,从千吨线万吨的产能,推动了我国莱赛尔纤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这一高端材料大众化,从高端服饰拓展至家纺、无纺布、牛仔面料等领域。

  通用技术新材还展示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成套制备技术。通用技术中纺院在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领域的研发已深耕多年。港珠澳大桥合龙时所用的吊带即由超高强聚乙烯纤维制成。此外,医用可吸收缝合线有关技术、国产聚苯硫醚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新一代聚己内酰胺纤维产业化技术、生物可降解PBAT连续化成套装备技术等创新技术等。

  姜俊华介绍,在新产品方面,通用技术新材推出了多种差别化的功能性纤维,如阻燃莱赛尔纤维、原液着色莱赛尔纤维、导电纤维等。

  传统的特殊用途服装多采用涤纶、尼龙等合成纤维,遇火易产生熔滴现象拧成一团,造成皮肤的灼伤,采用阻燃莱赛尔纤维能够离火自熄,而且不会产生熔滴伤害。

  传统印染行业面临严峻环保挑战,原液着色莱赛尔纤维在纺纱前即完成着色,可以从源头破解染色污染困局。

  导电纤维是由通用技术中纺院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一项技术转化而来。此前,导电纤维是需要从日本或者欧洲进口的。通用技术中纺院将这项技术国产化后,导电纤维的价格也从原来的80万元/吨降至12万元/吨。该纤维主要使用在于抗静电工作服和特殊用途服装,具有消除静电的功能。

  通用技术新材多年来紧跟国际先进纤维技术的发展步伐,逐步从跟跑、并跑阶段走向领跑阶段。未来,通用技术新材将坚持“四个面向”,切实扛起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责任,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国家与行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用技术新材以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领先纤维新材料企业”为愿景,以通用技术中纺院为科技支撑,构建了覆盖纤维新材料、化纤装备制造、纺织化工、标准检测等五大业务板块的全产业链格局。产业布局覆盖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浙江、江西、江苏、广东、福建等10余个省市,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以及欧美、日韩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是行业内具备极其重大影响力的纤维新材料产业集团。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11年初,小组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小组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养和训练,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慢慢的变多农户的“心头好”。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慢慢的变成了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4年全世界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线